麻黄入汤要不要去沫也许后世误会了,贻误千
01 麻黄去沫之说颇为可疑 麻黄是中医的基本药材之一,自古方书、药书常交代麻黄入汤要先煮去沫。陶弘景就说:“(麻黄)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而吉益东洞《药征》则说:“今汉舶所载而来者(麻黄),煮之无上沫”,这一无沫现象也被许多医家注意到。 麻黄麻黄煎煮实际并无特别多沫甚至无沫。如今网络上交流,很多人提到麻黄煎煮无沫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用量小或者不是陈麻黄。从所查资料来看,不论新陈麻黄煮后并没有多少沫甚或无沫是一个普遍事实,而且不去沫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去沫也避免不了麻黄过敏者的不良反应。有人说《伤寒论》时代医家用的是鲜麻黄,所以煎煮多沫,但据相关史料显示,汉代药材贸易还是很发达的,鲜麻黄之说并没什么说服力。总之麻黄入汤要先去沫的传说颇为可疑。 我翻查了《伤寒论》之外的一些早期方书,虽然麻黄去沫之说不少见,但也确实有很多麻黄剂是不提“去沫”的。如今辑本《小品方》中,虽在《述旧方合药法》中提到麻黄“不去节与沫,令人咳”,但其卷一《治咳嗽上气诸气》中的紫菀七味汤、贝母汤、射干麻黄汤、覆杯汤、沃雪汤(投杯汤)等方剂后有的交代麻黄先煮,但全部都没有交代要“去沫”。今本《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的麻黄解肌汤、麻黄芩桂姜汤、葛根解肌汤,皆不言麻黄“去沫”。《肘后》卷三[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中有麻黄甘草汤和麻黄汤(小投杯汤),在麻黄甘草汤的麻黄后有注“先煎,去沫”,但我查《外台秘要》卷第十[卒上气方六首]中的相同内容(注明《肘后》同),发现并没有这些注文。查《医心方》卷第九[治咳嗽方第一]中有关投杯汤、覆杯汤的内容,也不见麻黄“去沫”之说。《金匮》中引用《千金》的麻黄醇酒汤治黄疸,也不说麻黄“去沫”。从以上较早期的一些麻黄剂的资料看,有理由怀疑古典麻黄剂并无“去沫”之说。 中医煎药02 麻黄去沫或为去末 基于前述事实,我认为麻黄去上沫可能是古人传抄有误,以讹传讹,这当然不是信口开河,有依据如下: 主要依据是《小品方》中的这句话:“合汤药用麻黄者,皆先折去节,然后称之,当先煮,断取沫。不去节与沫,令人咳。”原话可能是“合汤药用麻黄者,皆先折去节,然后称之,当先煮。断,去末。不去节与末,令人咳。”节与沫不是一类东西,节与末才是同一类东西。旁证也有,《医心方》卷一引“《范汪方》云:皆当去末也,末则浊难饮,不除令人烦。”“浊”字本来就是水中有小杂物的意思,而在宋本《金匮玉函经》中此句话则传抄变异为:“凡(口父)咀药,欲如大豆,粗则药力不尽。凡煎药,皆去沫,浊沫难饮,令人烦。” 麻黄饮片陶弘景《本经集注》云“麻黄皆折去节,令理通,寸锉之”。又云“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口父)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口父)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和,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显然“旧方”反复强调了药物煎煮前要“吹去细末”、“皆当去末”。麻黄这味药,以刀“寸锉之”必然是会产生很多碎末的,当然更要去末,现代药商加工切制麻黄后就是要去末的。对于麻黄的入汤前处理,古人本来的意思大概就是,麻黄去节切碎后,要吹去或筛除细末再煮,否则煮出的汤剂较浊,难喝。仅此而已。 中药材铡刀,切片或切碎药材后世误会麻黄“去末”为汤上“去沫”并有所发挥,而煎汤去浊沫也显得合情合理,汤液起沫一般也是有“脏”物所致,否则只是起水泡而已,但凡中药汤剂煎煮或烹调熬肉汤几乎都会有此类脏沫,这种去沫不过一种常识操作,并无特别说道之处。还有近人发挥说麻黄“去沫”是减少些麻黄碱,降低所谓的副作用,那减少麻黄的用量岂不更好?何必浪费药材?古时煎煮麻黄大概也会因末起沫,这就更令后人不疑了,于是先以误会,再以讹传讹,就一直这样流传下来了,“贻误”千年。 此为麻黄“去沫”一说管见,历史的碎片里未必能窥见真相。各位客官你们对此麻黄去沫问题有什么高见呢?欢迎探讨交流。 麻黄果实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11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胡萝卜玉米排骨汤赤小豆煲鸡麻黄雪梨瘦
- 下一篇文章: 香薷也称夏月之麻黄,不止祛暑还可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