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311/8736814.html
这个问题也是工作当中经常被问的。我知道很多人想求一个简单的答案,有或者没有,但这个问题真的一言难尽。写一下我目前的粗浅认知,如有错漏,欢迎斧正。总体来说药品应用的得当是治病不会致命的,前提:一定法则下。中药呢,多半来自自然,你去想象一下。你吃一个苹果或者吃一个梨啊,你总不会因为吃苹果和吃梨就中毒或死掉(过敏,噎着等特例除外)。为什么吃自然的东西比较健康的,因为它和和人一样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中医的话来说叫做同气。大概就是他们总的逻辑是一样的,然后按照食物链这样去发展。但是西药呢,为后天提取和合成,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人体对于识别它,消化它,代谢它本身是没有这个基础程序的,于是就会存在所谓副作用。特别是对肝肾方面的有害物质的积累和对心脏(中医概念)的损伤,这一块有机会以后会找更多的资料来详细说明。现在有一些药理研究,所谓的中药也有一些副作用的,其实是把中药强行等同于西药来谈了。第一,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就像苹果和梨一样,你一个苹果和梨里面就有很多很多的元素,中药也是一样的,你很难单独去剥离开来。你不能把一个人因为一下子吃了个苹果噎死了这口锅扣到苹果可能存在副作用上面来。但现在通过一些提纯啊,分类分组分析啊,看起来似乎研究的挺细挺清楚的,但是归根结底你和临床使用是不一样的,临床很少是用单个药。当然有些处方也是单个药,比如单用附子,单用人参。更多的是我们中医会根据不同的人,开不同的剂量,包括你怎么去煎,比如感冒的时候快煎取其气,滋补的时候久炖取其质,每一个剂量是不同的,状态是不同的,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所以你很难去谈这个毒性。而且按照中医的治疗原则,有时候对于某些疾病就是要用它这个“毒性”去解决身体里的一些问题。就比如说乌头,天麻甚至朱砂。朱砂确实治疗失眠很好,但是现在在提重金属什么的,我们科班出身的医生碍于一些顾虑基本不会去用这样的药。还比如有时候治疾病,需要一些药物的偏性去发汗,去泄下,去催吐。以上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中药有配伍。比方说绿豆可以解某些药物的毒性,而甘草也是。还比如鸭肉可以解硫磺毒。(硫磺是补阳的要药,治脾胃虚寒,通利大肠习惯性便秘,又可以杀虫,又可以治疥疮。鸭本身天生就是不会中硫磺毒的。所以如果说吃硫磺全身痒,你叫他吃点鸭肉汤吃下去,鸭肉饼,那个很有名的鸭肉饼。因为鸭肉汤喝下去就解掉了,所以鸭肉可以解硫磺的毒。)我们一般会配伍使用啊,相当于负负得正就会被抵消。此外还有炮制,很多人喜欢自己去采药,一方面容易采错。还有一方面就是不是专业的人一般不懂炮制。哪怕是我学中医,但是没有在炮制这个工作岗位去实践过,我也只知理论,谈不上拿到一个原药材我就有能力给你产出一个成药来。所以是用很多方法来保证你解决病痛,而不是真正把有害物质留于你体内,自然的药物是会被正常代谢的,可能还是你涂化学性防晒霜留在体内的毒素更多呢。现在的分子化,化学化研究我觉得只能是辅助,不能作为重点反过来指导中药,有点本末倒置。比如当归头身尾三个部位功效不同,麻黄根和麻黄一个收敛一个发汗,仅仅部位不同功能就不同,老连翘(成分含量没有新连连翘数据漂亮),但临床效果明明是老连翘比较好。这些原本应该整体考虑进去的问题现在不断被分解,和原先的中药基础逻辑是背离的。原先的基础逻辑,说难不难:无非升降浮沉,青赤黄白黑,酸苦甘辛咸对应不同的作用,说易也并非容易。只能说易于上手,难于精通。(前提:自然无毒,非人工制造。就好比醋的酸不是五味子这种治病调理的酸。新鲜的蔬菜水果没有毒的,放到水里面一般是浮在上面的。不管你到世界各地去管他什么国家,管他这个名字叫什么,你通过尝味道基本上就可以去判断它大概的一个功效是什么。甜的哈密瓜入脾脏,辛的大蒜入肺脏。青菜入肝,白菜入肺。是不是很简单?可是你用的时候又觉得难,因为你需要知道病理,去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另外再吐槽一下医保控制量。超出不进医保或者压根就不让你开。一方面的美其名曰保护,其实是会影响疗效的,为求稳而放弃了效。不过这不是现代才开始的,是从伤寒的没落和温病的崛起就有这方面的问题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剂量在中医中药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医学和科学不能混为一谈,不仅仅是中医,包括西医。西医发展的瓶颈,不就是所谓的科学吗?或许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科学最大,科学即为正确吗?可能不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患者的顾虑我们要理解和接受,平时多注意患者体质,对剂量的反应,尽量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扼杀在摇篮里。王寅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