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周仲瑛这样治哮喘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症见喘息、胸闷、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是世界哮喘日,其目的是让人们加强对哮喘现状的了解,增强患者及公众对该疾病的防治和管理。哮喘如何辨治?本文带来周仲瑛教授的一则医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杨某,男,75岁。 初诊(-04-22):去年夏季因热当风贪凉,诱发咳喘痰鸣,经抗菌消炎治疗后咳喘好转,但仍痰多,此后稍有受凉则咳嗽痰多,服中药少效,用头孢呋辛,先效后不效,反见加重发热,查血液流变学示全血黏度高。最近住院一月,虽有减轻,但难控制,目前时有咳嗽,遇寒加重,色白多沫,咯吐尚可,怕冷,胸背冷甚,二便尚可,脉细滑,间有不调。回顾病史,既往查有冠心病、慢性房颤、高血压、甲亢手术史等。血压常用服复方罗布麻片而控制,苔黄薄微腻质暗紫。测血压/80mmHg。陈寒伏饮,肺失宣畅。 蜜炙麻黄4g,炙桂枝6g,淡干姜3g,细辛3g,法半夏10g,炒白芍10g,五味子3g,炙甘草3g,炙紫菀10g,炙款冬10g,炒苏子10g,佛耳草15g,桔梗5g。7剂 二诊(-04-29):自煎服药一剂,自觉冷感有减。代煎服药,效果不显,痰粘色白起泡沫,胸背怕冷,夜晚口干,二便尚调,苔薄黄质暗有裂,脉小滑。治守原义观察。 上方减佛耳草。21剂。 三诊(-05-20):温肺化饮,助阳破阴,背冷十减其五,自觉气道有痰,作咳,但痰量减少,咽喉亦有痰阻,稍觉口干,大便偏干,苔薄黄质暗脉细滑。 上方加炙白前10g,泽漆12g,改五味子(杵)5g。7剂。 四诊(-05-27):胸背冷感缓解,大便日行一次,口干减轻,偶有微咳,有痰不多,食纳知味,苔黄薄腻质暗红多裂,脉细。 二诊方加生黄芪6g,生白术10g,防风6g。14剂。 五诊(-06-10):咳减痰少,怕冷减轻,接近常人,但对冷热调节功能尚差,咽喉有痰,苔薄质暗,脉细。寒饮伏肺,肺虚热郁。 二诊方加生黄芪12g,生白术10g,防风6g,陈皮6g。14剂。 六诊(-06-24):身半以上冷感不净,咳平,偶发2~3次,痰少,咽喉有痰,无汗,口渴已减,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 继服上方。 点拨:患者咳嗽近一年,虽无明显外感表证,但胸背怕冷较著,咳嗽遇寒加重,咯吐白痰,当属表邪未能宣散,痰饮内结,以致咳嗽迁延反复,难以痊愈。治拟温散伏寒,宣通肺气,达邪外出。以散寒解表,温肺化饮之小青龙汤为主方,并用桔梗宣肺祛痰,紫菀、款冬化痰以加强温肺化饮之力,另加苏子降气化痰,佛耳草止咳平喘。通过温肺化饮,助阳破阴治疗,外寒得以部分消散,故胸背冷感减轻,咳嗽缓解。由于陈寒伏饮非一日之功所能消散,故加用白前、泽漆以增化痰之力。通过以上治疗,咳嗽渐近平息,但肺虚卫弱之状又较突出,遂转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善后。 问难:周老,二诊时,为何去佛耳草? 解惑:从患者二诊的痰黏色白起泡沫,胸背怕冷,夜晚口干等症状来看,该患者目前情况还是以寒饮内伏于肺,肺失肃降为主。故仍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并加大麻黄、桂枝的剂量以加强温肺化饮之效,饮去则痰消,咳嗽自然能止。佛耳草虽有祛寒痰止咳之功效,但其寒痰多由外感风寒所形成。故在此可暂不用。 问难:周老,三诊时为何加大五味子剂量?此中有何用意? 解惑:该患者因有痰饮,已重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之品,为防其耗散肺气,温燥伤津,且患者已出现咽喉亦有痰阻,稍觉口干,大便偏干等有痰饮化热伤阴之趋,故重用五味子既有收敛肺气,防麻、桂宣散过度之效,又有生津滋阴之功。可谓“一举两得”。 问难:周老,此患者在初诊时,可否在温肺散寒的同时予玉屏风散固表培本? 解惑:此患者初诊时,已在外院治疗,虽然症情有所减轻,但依然处在病情的发作期,表现时有咳嗽,咯痰,胸背冷甚等。病程一年,有虚的一面,但总体仍以风寒客肺之症为主。在发作期虚象不显著时,不可急加参芪之类,谨防气机壅塞。若气机闭阻,则表邪不能外达,伏寒不除,易引动伏痰,内外相引而加重病情,有闭门留寇之弊端。 体悟: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因热贪凉后,治不得法,表未解,里未温,寒痰胶着于肺络气道内,使病情迁延难愈。治疗当温散伏寒,宣通肺气,达邪外出,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因沉疴之痰,痼结于肺,非大温不化,故在运用时,可加大温药剂量(桂枝、麻黄可增至9g,细辛可增至5g)。同时加用桔梗宣肺,紫菀、款冬化痰增强温肺化饮之力,苏子降气化痰,佛耳草止咳平喘。咳痰喘等实证稳定后,虚象显露,再进平补之剂,以达培补之功。 好书推荐 当今大多数名医医案,或矢之简约,或失之问难,离“病人在侧,馨咳亲闻”的真实场景,离“随侍名师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的穷尽探究差之甚远。本书作者精选跟师周老时的医案,力图真实还原跟诊现场。 《跟周仲瑛抄方》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为《跟名医抄方丛书》之一,以随侍名师抄方过程的“点拨、问难、解惑、体悟”为核心,从师徒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全面反映、深刻解析名医诊治的“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而不仅仅是“死的”四诊、处方和用药,既是名医医案,更是纯正的“随侍名师与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的场景再现。 “悦读中医”开启新媒体作者招募啦! “悦读中医”新媒体矩阵目前订阅用户已超过万,覆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8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颈椎病骨折骨质增
- 下一篇文章: 中医19个秘方,发一次,帮人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