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麻黄为什么先煎?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严禁复制转载,非论文,不发表,并已标出参考文献,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搬运工。如有错误,请指正。

昨天淋雨收到的学霸笔记,今天才翻开,意外发现了一个不为我知(却被大家知)的小秘密:

什么?麻黄先煎?先煎不是金石贝壳和有毒?

嗯?我有一点震惊,因为我记得中药书写着:不宜久煎,虽说不宜久煎和后下不是一回事,可是不宜久煎和先煎会不会差的都点多。麻黄虽然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是药性也不像附子那样标明“有毒”两个字。

我又看了看用法用量:

小小的脑仁里有大大的问号。

先看啥叫先煎:(为啥拍的歪七扭八?午后潮热,有些暴躁)

跟我大声读:金石矿物介壳和有毒!!!

啥是后下(请点开图片看):

久煎是多久?虽然书上没有明确说,但是有正常煎煮时间:

哦,这样啊。

按照有关考证结果,认为《伤寒论》中的1升合现今mL[1]的结论比较可靠,东汉量制换算为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所以桂枝汤的加水量应为mL,煎煮取mL;麻黄汤加水mL,先煮麻黄减mL,再放入其他药还需蒸发掉约mL的水,最后煮取ml[2]。每沸大约5-10min;水煎去一升约需15min[3-4]。九升水最后剩下二升半,煮去6.5升水,那就是6.5*15=97.5分钟。(似乎是一个不太严谨的计算,不过应该也算是久煎了。)

张仲景你出来,我们谈谈,为啥麻黄不仅要先煎,还要久煎,嗯?

还有什么药不宜久煎,荆芥,也是解表药,这个我就不探讨了,毕竟我什么都不会。当然啦,不宜久煎的药还有其他哦,不只这两味。

有关解表剂不宜久煎的认识当属《温病条辨》中对银翘散用法的记载,“上杵为散……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其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虽未明确提出煎煮时间,但可知煎煮时间不宜过长。研究证实以沸后3min和6min为优,实际煎煮过程中亦发现银翘散在煮沸3min后即香气大出[2]。

先说麻黄是一个如何令人喜欢的小可爱:中药书第一味药,我对中药的爱有多深,背麻黄就有多真。

现代研究:

那再来分析为啥先煎麻黄

一麻黄有毒,此先煎与附子之先煎同理。不做赘述,请参照上图划线部分。

二提高解表功效:

此处搬一篇我觉得非常不错的论文,论述之非常详细[5],如有冒犯,请通知我,我及时删除。(以下三张图片均来自同一篇参考文献)

(为什么要搬图片呢,害,我懒得打字了,转换还得核对。)

1先煎有助于发挥麻黄药性:

1.1先煎麻黄“减二升”,增强发散力

1.2先煎麻黄“一二沸”(“再沸”“两沸”)

1.3麻黄不先煎

2数据:现今药理学从化学实验分析,认为麻黄碱为麻黄发汗作用的物质基础,并发现麻黄单煎30min(类似先煎时间“减二升”),麻黄碱释出量最高,但延长煎煮时间则其煎出率下降,且因其水溶性而随水蒸气挥发掉;麻黄与其他药物共煎则或延迟麻黄碱释出,但随着煎煮时间延长,药液变得黏稠,药材(如甘草等)中淀粉成分可吸附固定麻黄碱,从而增加麻黄碱的溶出量[6]。

此处,我们可以得到第二个结论,一定时间的煎煮利于有效成分的释放,利于提高药效。

三还是要遵循辩证论治的[7]

查资料了解到这里我似乎有些明白了,原来麻黄先煎不只是为了减轻毒性,还可以增强其发散力,先煎与不先煎还有很大区别,中医之奥妙、自然之神奇令我感叹。But(听英语听力要注意,but后面有正确答案)我又发现了麻黄汤别的论述:

麻黄汤煎煮法反映了原创麻黄汤不是主要用于发汗解表[8]

嗯??

你再也不是我之前看到的纯洁简单样子了,果然经方,我太年轻了。

我不行了,再议吧。

想要参考文献原文的小可爱,请私信我。

参考文献

[1]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

[2]李祥林,潘卫峰,范瑞娟,张萌.解表剂煎煮时间之我见[J].山西中医,,28(01):53.

[3]徐静,张慧,傅延龄.《伤寒论》《金匮要略》药物煎煮法中“沸”字探析.中医杂志,,53(19):-

[4]傅延龄,陈非,李东一,等.《伤寒论》方的煮药时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1(6):8-11

[5]陈楚为,肖相如,李致重.吴迁本《金匮要略》方剂先煎麻黄规律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31(05):-.

[6]马爱华,张俊慧,陆晓和,等.煎煮时间对麻黄中麻黄碱溶出率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2):44-45

[7]李若萍.内服“汗剂”汤药未必不宜久煎[J].新疆中医药,(04):43-44+9.

[8]吴峥嵘.麻黄汤正源[J].中医药导报,,24(21):26-2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