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初探
轻生的原因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xinlitiaojie/31004.html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初探赖海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其组成为:“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也。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为表郁而致湿热黄疸而设,七分清利湿热,三分疏散外寒。方中麻黄、杏仁、生姜为一组,宣降肺气,疏散表邪,以解里郁之热;连翘、桑白皮、赤小豆为一组,皆性寒而清利湿热,连翘透邪清热,桑白皮泻肺利水,赤小豆利水活血;甘草、大枣健脾和胃,以防清利伤胃。 钱潢《伤寒溯源集》曰:“瘀者,言留蓄壅滞也。”瘀者,淤滞也,不一定是血瘀。此处之瘀滞,可以理解为伤寒之郁热与胃中之湿气淤滞互结。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为《伤寒论》治疗湿热黄疸三方,以下试作比较: 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湿热偏在表、在上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基本病机为表里合邪,湿热淤结。凡外有寒邪郁表,内有湿热淤结之证者都有使用的机会,治法为表里共治,寒热并用,是表里同治的代表方之一。 2.栀子柏皮汤证:湿热在半表半里 《伤寒论》条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近代伤寒大家程门雪云:“栀子、柏皮苦寒泄热化湿,为不表不里,但清解其中,平稳之方也。”实为至理。程门雪说栀子柏皮汤证的病位在“不表不里”,即邪气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可以理解为在手少阳三焦。 3.茵陈蒿汤证:湿热偏在里、在下 茵陈蒿汤为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湿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下焦所致。 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对以上三方,清代医家尤在泾说得好:“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 治疗上,可根据湿热淤滞部位不同而有所侧重,如湿热在上,偏于清透;湿热在中,佐以理气;湿热在下,重用利导。 临床应用: __1、瘀热在肺: 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刘渡舟医案:高某某,男,20岁。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而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举凡疏风清热利湿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辨为风湿客表,阳气拂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 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仅服2剂,微见汗出而瘥。 按语:皮肤瘙痒之证,凡见脉浮、苔腻者,可考虑使用本方。 2、瘀热在肝: 以湿热黄疸、小便不利为表现者,见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胰头肿瘤致黄疸等。 赵峻德医案:年5月28日清晨,我的一位36岁的亲戚喜得贵子,男婴黄疸指数高,在某妇幼保健院经蓝光治疗,并配合茵栀黄颗粒内服,治疗期间孩子大便溏稀,体重减轻。至6月1日晚,黄疸指数从14升至14.8,医院令其出院,并继续服用茵栀黄颗粒,其母当晚电话联系我,心急欲哭,希望寻求帮助。我素少诊治哑科,又身在外地难以面诊,本欲推辞,然可怜其为母之心,遂不忍推脱。 其母诉,患儿怕热,但身上很少出汗,皮肤呈黄红错杂,皮肤上有红色斑疹,斑疹上有白头。目黄。小便黄,大便服药后溏稀,胃口尚可。 分析:此患者有无汗而兼有里热的特点。因表不得透达,汗孔不得开泄,而污秽难以通过皮肤排出体外,故而发黄且起斑疹,疹即是皮肤之邪不可外出,闭阻于内的病理产物,可以看做是表证,又因颜色红而反应里有热,小便黄也反应里热。 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 辨方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处方:麻黄6g,连翘9g,苦杏仁6g,赤小豆30g,桑白皮9g,黄柏12g,生甘草6g煎汤,加水稀释7倍后适温给患儿洗澡,一天一次。 结果:用以上方法三日后,患儿母亲开心的与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5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麻黄汤临证ldquo守方rdquo
- 下一篇文章: 三年未传变的太阳病,用麻黄汤桂枝汤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