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神药,真正能打疫的是中医药
白癜风土方治疗办法 http://m.39.net/pf/a_6329464.html有数据有真相这几天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有不少利好消息↓↓↓↓↓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湖北以外地区从月3日实现“六连跌”湖北新增治愈病例从月6日实现“四连涨”武汉新增治愈病例6-8日三天连续上涨9日仅有小幅回落武汉、湖北、全国的治愈比例明显上升有图有真相 全国治愈比例8.% (1月7日为1.3%) 湖北治愈比例6.1% (1月7日为1.7%) 武汉治愈比例6.%(1月7日为.6%)全国各地的医疗救治效果初步显现 随着对口医疗支援力量的加强 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床位供给 湖北及武汉的救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注:相关数据截至月10日发布)有视频有真相“中医中药做得很好!你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以下文字内容根据视频整理: 感谢广东来的专家团队,给了我们第二次的生命。我们刚进来的时候都奄奄一息的,感觉好像生存都没有希望了。进来以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我们的身体便逐步康复了,也恢复了信心。 广东来的医护人员们精心地为我们每一个人分析病情,针对每个人不同情况熬了中药,我们吃得很好,恢复得也很好。感谢你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帮助我们),你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你们要多多保重,一定要平安回家,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中医中药做得很好! 背景介绍 昨日(月10日)下午,医院再度传来好消息,一对新冠肺炎患者夫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愈出院。两名患者年龄均为60岁,于1月9日入院。入院时患者已胸闷气喘多日,病情较重,发热、咳嗽、活动后喘息,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性病变。1月30日起严格遵医嘱服用中药,经国家中医医疗队专家辨证治疗和医务人员精心照料后,已无发热症状,咳嗽喘息好转,两次核酸检测阴性,CT双肺感染性病变有所吸收。夫妇二人专门录制了视频,对十几天来精心救治他们的医务人员表达了感谢,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中医药辨证施治诊疗效果。来源:中国中医药报记者罗乃莹没有什么神药, 真正能打〈疫〉的是中医药! 来源: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作者:浙中大郑老师 很感慨,从年抢板蓝根,到00年抢双黄连。时代变了,中国对所谓的“神药”仍然迷之信,中国人思维仍然没有变。从我们统计人的角度来说,大家缺的是科学思维,缺的是统计思维。年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以来,被鉴定为“神药”的,首先不是双黄连,而是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克力芝,然后才是几乎买得断货的双黄连、接着是瑞德西韦,它治愈了一名感染者,然后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推荐了药物阿比多尔。太多“神药”了!但是,我认为这些药物目前有效性值得怀疑。因为没有经过人体试验的研究,哪怕经过临床二期试验考验的研究,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懂点临床研究思维的人都知道!01各路神仙先是治疗HIV的克力芝。北京大学的王广发主任去了武汉一趟,感染了肺炎,采用克力芝治疗,恢复了健康。于是,他接受采访时,推荐了克力芝。然后是双黄连。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初步发现,双黄连可抑制病毒。这一结果导致双黄连全国断货。接着,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文称,美国临床医生用瑞德西韦治愈了一例患者。马上引起轰动,中国立马紧锣密鼓将瑞德西韦纳入临床试验的轨道。最后,李兰娟大咖出马了,她推荐了阿比多尔,并认为克力芝副作用太大!0它们目前都不是“神药”郑老师认为,所谓的神药药物可能都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都不是真正临床试验;第二,可能牵涉到各种的利益和其它考虑。王广发主任服用了克立芝有效,能说明克立芝有效吗?一例病例的治愈率怎么能说有效呢?说明这是%的疗效?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一个体外试验,最多是细胞试验,连动物实验都来不及完成,怎么能说有效呢?瑞德西韦也一样,连治疗埃博拉的临床试验都连连宣告失败的药物,真的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吗?也就是一例病例的结果!李院士推荐阿比多尔的效果,也就是体外细胞试验的结果,怎么也肯定有效了了?任何未经过临床研究的产品宣传有效,都是耍流氓。任何产品必须拿科学的数据说话。 到底谁在炒作?到底为什么要迫不及待?比如说瑞德西韦,报道声称月6日,“所有参加临床实验的70名病人的肺部功能都正在恢复!”“瑞德西韦,随机盲选,多例全部见效。”“振奋人心”的消息频出,且在迅速传播。事实上,月6日晚8点46分,冰点周刊发出辟谣文章《医院辟谣: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结果未出》。“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说,临床研究今天才开始,怎么可能知道结果?科学研究需要时间。”此前,“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爆出后,以“双黄连口服液龙头企业”哈药股份的母公司——业绩和股价素来低迷的哈药集团为例,根据其年的业绩预测,今年全年净利润将有“78%-90%”的下滑,但凭借“双黄连概念”,哈药股份和福森制药、太龙药业、鲁抗医药、达安基因等一批双黄连生产商一起,迎来了全线涨停。实际上,真正的临床专家都在坦言所有药物必须经过临床试验!医院王广发主任服用了抗艾滋病药物克立芝之后,自己的新冠病毒肺炎很快好转,这种情况也不足以证明克立芝就适合立刻进入临床指南,大规模推广应用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在《新闻1+1》上透露:“根据前期的结果,我们对瑞德西韦抱有比较大的希望,其他药物包括中药,我们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来确定其疗效。”钟南山近日也表示,临床试验可以加快绿色通道,但必须走程序。“很多实验室找到一个苗头,就希望马上完全进入临床,这个要小心,伦理审查一定要通过。临床医生还是要按临床的规矩来做。”目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瑞德西韦在治愈美国患者这件事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的论证,该药并没有获批,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且需要时间。事实上,就目前而言,真正经过临床研究考验的,就是中医药。03中医药系首个临床研究成果据国家中国医药管理局报道,“1月7日,国家中医药局以临床急用实用效用为导向,紧急启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专项,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试点开展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重点观察确诊患者乏力、发烧、咳嗽、咽痛、纳差等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变化情况,旨在迅速找到针对本次疫病有良好疗效乃至特效的核心方药。据统计,截至月5日0时,4个试点省份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14例,3天为一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据专家介绍,清肺排毒汤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治疗由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组方合理,性味平和,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该方也可用于普通感冒和流感患者。但该方为疾病治疗方剂,不建议作为预防方使用。”我之所以认为中医药治疗肺炎方案目前是唯一能打的,是因为:第一,这是基于人群数据的分析;第二,这是一项临床研究。它从临床研究设计角度来说,被称之为真实世界研究。04闲来郑语本人是浙江中医药大学老师,但我也不是特意为中医药带盐,中医药也不万能。但作为医学统计学教师,从医学科研设计与统计学角度,我应该可以评价此事。研究设计角度,药物临床使用必须经过I、II、III临床试验(至少得II期)考验,必须要通过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两个角度被确证是安全可靠的。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结果是唯一值得大规模临床应用的,其他任何药物临床使用必须谨慎小心(严格地讲,不应该大规模使用)。临床试验除外。科学,不能迷信,但是不能不信。循证医学,不能过度,但是必须要坚持。当然客观来说,当下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案,也不严谨。整个过程没有纳入对照组,更因为没有纳入一个可比的对照。这有些遗憾!最后,愿天佑武汉、天佑中华,RIP李文亮,愿我们会有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社会。孟子心按:平台主人最近只是整合资讯,很少多嘴,但真被这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感动了。利欲熏天的时代大潮中,他们是不折不扣费力而图利不多的一群。说句良心话,这些年吾人深入乡村,发现也就是基层中医们还勉力能够为最底层的民众提供实惠的日常医疗服务。但因为政策原因,尤其中外“中医黑”的现实境遇,能够做到的也是越来越有限。吊诡的是,如果不是大疫肆虐,人们依然蒙在鼓里。但即使中医药已经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效果和成绩,却很少被主流媒体直接提及。那么,出现下面这类微博观点,虽然是带着情绪的表达,你能说它是空穴来风吗? 这也是平台连续整合中医群体抗疫内容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至今主流媒体仍没有关于中医的报道。我本偶尔恍惚,这是中国吗?我是真的生活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嘛? 医院中药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实践纪实■作者医院感染科主任汤英自00年1月1日以来,我院收治外地返乡发热患者5例,其中确诊4人,武汉返乡17人,本地密切接触者6人,其他地区(有确诊病例的地区)人。出院17人,其中有确诊病例1人;现住8人,病情都稳定。我们全院职工无一人感染。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我们中医的学习和应用。这里我要感恩几个人:首先是我们奈院长的担当精神;其次是引领医院的张大叔;更重要的是杨老师(倪海厦老师弟子)一年半来的义务带教;还有这次战疫中做后台技术指导的李宗恩老师(倪师指定传承人)。下边介绍我们这次治疗的感悟和经验。总的体会就是:要保护好所有的医护人员,这不是自私,如果医护人员都病了,哪来医护人员给病人看病;要“快!”“狠!”“准!”,还要有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依据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瘟疫能快速损坏三阳而进入三阴,故倪海厦老师一再强调要"快、狠、准",防御于未发,方能掌握主动。具体如下:一、怎样保护医护不被感染,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全院所有人员都喝中药,院长免费提供,发放到科室,落实到个人,必须喝。但是,我们评估被感染的风险程度不同配方不同。1.关于行政,后勤人员,外科及一般内科工作人员,他们或者不直接接触患者,或者不直接接触发热患者,所以,他们只需要提升胸阳,让阳气充足,外邪不可干;用甘草干姜汤。.对于发热门诊、急诊科以及普通发热病区的医护人员,他们直接接诊到外地返乡发热患者,所以需要加强防护,在甘草干姜汤的基础上,再给予桂枝汤加茯苓、白术。调节阴阳平衡,去除体内湿气,让他们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就不容易被感染。3.感染病区的医护人员,因为长期与病人打交道,且有近距离接触,所以更要加强药力。在上面两个方子的基础上,(1)给予清肺的药物:射干麻黄汤。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这边冬天很冷,肺内易有水饮;冬天不怎么冷的地区,夏季到处都是空调,当从外边很热的地方直接进到很凉的空调间时,也会导致肺内水饮的产生,清除肺内水饮,让肺内血液循环通畅;()如果医护人员有人咽干立即给予葛根汤加茯苓、白术;(3)医院规定半月轮岗,但是后期大家体力还是透支,这个时候就给予大家:茯苓四逆汤,增强医护人员阳气体力。4.让生活工作的环境充满“爱”和“艾”。我们医护彼此关爱,团结,整个团体充满人间的爱;我们也让大自然的“艾”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办公区,值班室每天上午都点艾,艾香充满我们整栋楼;5.以上人员配发的药物是基本原则,这些药物药房都煎好,哪个同事出现什么情况,及时调整方案,随时都可以把药喝上;这样的方案保护了我们全院一千多名员工不被感染。为了做好自护工作,奈孝凯院长把著名中医的抗感冒经方配制成药液免费让全院职工服用。二、就是治疗。为什么要“快“:我们从小学习历史,了解到过去的瘟疫出现时,染上的人有可能死在报伤的路上,大片的村庄人烟不复存在;这次新冠肺炎在武汉的情况,感染的人群迅速增加。所以,治疗瘟疫必须快。当这个疾病突然来到通许时,当初我们也不知道需要备什么,但是,只要病情需要我们会让病人小时内喝上药,早期是我们夜班护士熬药,后来就是药房熬。当药房的同事接到这边的我们某某病人急需这个配方。药房的同事都会立即配药打成颗粒装袋熬,不走常规程序泡个小时再熬,这样误事。当10司机接到药房电话,立即有人去取药,司机发动车(医院是南边两个院,原来中药房在北院,我们病区在南院。后来,为了方便,院长立即决定启用南院的中药房并且快速配齐所需药物,十分钟之内就到我们病人手上了;后来就把常用必须及时用的药煎好,各备5付在护士站,只要病情需要,随手就让病人喝上了。为什么要“狠”:就是说用药要猛,因为疾病进展快,必须用猛药要快速控制住疾病的进展。就像打架吧,一招制敌。所以我们用麻黄,石膏,半夏,泽漆,生附子等等一些猛药。为什么要“准”: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用药准;二是判断下一步疾病的进展要准,这里体现了中医治疗未病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三、具体体现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具体治疗给大家分享一下:1.体温在37.8℃以上,就给予大青龙汤,而不是等到高烧才用。之后,要根据发热的程度不同,采取4---8小时不等的再服方式。大青龙汤:麻黄30,杏仁15,炙甘草15,生石膏0---50,桂枝15,生姜3片,红枣60(也就是10个枣,要把枣剪开)。此方是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瘟疫流行的首选方:麻黄宣肺,肺主皮毛,麻黄可保证肺气与皮肤毛孔的通道畅通;杏仁补充心肺的津液,石膏凉肺护肺,不让肺被灼闷伤,桂姜枣加强胃气,炙甘草缓和心脏跳动速度。此方所有药物所用的药量,依据病情病人来调整。瘟疫病情猛,入里迅速,故麻黄量要大,方能快速阻挡,同时保证肺与皮毛间的通道畅通。石膏则要依据病程和体温来调整,病程久或体温高,则量要大;病程短或体温不是很高,则量减。杏仁补津,体温高,津耗大,则量大。炙甘草缓心悸动,如心动过快则量加。心脏有问题者禁用麻黄!!!改用荆芥15、防风15、葱白9根替代!!!.如果在37.8℃以下就给予葛根汤加茯苓、白术。葛根30,麻黄15,桂枝15,白芍15,炙甘草15,生姜3片,红枣60。3.如果胸部影像学没有改变,就加用射干麻黄汤,预防及阻止肺内水饮产生;也就是现在医学所说肺内炎症渗出的导致肺水肿,肺内炎症侵润;射干麻黄汤配方:射干15,紫苑15,冬花15,麻黄15,细辛15,五味子5,生半夏5,生姜3片,红枣.如果入院时就有胸部影像学改变,就立即给予泽漆汤及茯苓四逆汤。这个时候再用射干麻黄汤力量就不足了,用泽漆汤强力去除肺内水饮、痰饮;同时还要加强心脏的力量提振阳气,给予茯苓四逆汤。茯苓15,炙甘草15,干姜15,红参15,生附子10,泽漆15,半夏5,紫参5,白前5,黄芩15,桂枝15,生姜3片5.如果病人咳嗽声音重浊,其实就是大气管出现了痰饮,就加用千金苇茎汤:芦根15,桃仁10,冬瓜子10,薏苡仁30—.如果病人出现刺激性干咳,就是隔间有水饮产生,加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茯苓0,炙甘草15,五味子5,干姜15,细辛15,半夏5,杏仁.如果病人有上热下寒的情况出现,就适当加用炮附子温下焦,当肾阳充足时才能够很好的纳气。8.当病人有恶心时,就是疾病已经进入少阳,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5,黄芩15,炙甘草15,半夏5,党参15,生姜3片,红枣60(疾病的早期杨老师就发现会出现三阳并病)。 以上这些是基本的思路和用法,具体病情还要酌情加减,不可原版套用。 医院关于“新冠”中医防治方案(第二版)■来源 医院中医科作者/范恒唐庆陈瑞 武汉近月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较强,患病人数日益增多,该病属中医“疫病”、“温病”、“湿温”范畴。《说文》曰:“疫,民皆疾也”,明确指出“疫”是一种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属中医时疫的一种。从中医学上看,该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病邪以湿邪为主,兼风夹热,有的患者兼风较多,有的患者夹热较多。所以,患者感受湿邪后,首先出现湿困气机,全身困重乏力;湿困中焦脾胃,脘痞、纳差等,此时病情进展因为湿邪为主,所以有病缓而缠绵之象。然而湿性趋下,为什么患者出现上焦肺的病变呢?因为兼风夹热,风、热邪气,“两阳相劫”,劫持湿邪上犯,于是在上焦肺内形成风、湿、热相搏的病机,正如“风雷相搏”之势,导致肺内病变快速扩大,邪气蒙蔽肺窍,肺的宣发肃降失司,出现咳嗽、发热、呼吸困难。若此时治疗不及时,病情快速恶化,湿邪化热,热邪渐渐占据上峰,由于热邪的作用,营阴极易受损,血液受劫,出现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甚至脱证。根据以上病机,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中医科主任范恒教授率中医科团队针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制定了6个方剂,即1号、号、3号、4号、5号、6号方。1号方主要用于预防,号方用于病毒感染初期发热、咽痛,3号方用于并发肺炎中期患者,4号方用于重症期,5号方用于危重症期,6号方用于恢复期。1号方 益气滋阴,清热解毒,燥湿除秽为主。用于预防,对于增强体质,预防新冠状病毒感染可以使用,处方如下: 鱼腥草15克,生黄芪15克,北沙参10克, 白术5克,甘草5克,防风5克,藿香5克, 连翘10克,贯众10克,苍术10克, 桔梗10克,薏苡仁30克,茯神1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也可代茶饮,服用3-7天。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黄芪水煎剂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诱导人体干扰素的产生。 「连翘」药理成分主要为苯乙醇苷类、黄酮类及木脂素类、挥发油等,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 「金银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抗炎、促进炎性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桔梗具有祛痰、镇咳、抗炎的功效。茯神,有安神之功,针对恐惧心理,心神不安。 本方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抑菌的功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高危人群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号方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用于疫病初期(早期),以发热、咽痛为主要症状,处方如下: 玄参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 苦杏仁10克,陈皮10克,蔻仁6克, 黄芩10克,射干10克,薄荷5克,防风10克, 柴胡10克,板蓝根15克,生甘草6克, 法半夏10克,桔梗10克,苍术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服用7-15天。 抗菌抗病毒、解毒、提高免疫力作用,「板蓝根」能显著增加正常小鼠脾重、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板蓝根多糖还能明显增强免疫功能。 「黄芩」含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具有抗病毒和杀菌作用,黄芩总黄酮和黄芩苷具有解热作用。 3号方 清泻肺热,利肺止咳。用于病毒感染合并肺炎(中期),出现干咳、轻度喘气症状,处方如下: 桑白皮15克,百部10克,鱼腥草30克, 连翘15克,败酱草15克,薏苡仁15克, 麦冬15克,芦根15克,冬瓜仁10克, 桔梗10克,黄芩15克,柴胡10克, 苦杏仁10克,厚朴15克,炒三仙各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服用7-15天。 「鱼腥草」含有癸酰乙醛,月桂醛等,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另外还有抗病毒、抗菌作用。 「苦杏仁」含有苦杏仁苷,有镇咳、平喘功效,苦杏仁的胃蛋白酶水解产物有抗炎作用。 「败酱草」含有三萜类、黄酮类、环烯醚萜类、甾醇等,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等作用。 4号方 祛湿化痰,泻肺平喘,升清降浊。用于重症期,发热、痰多、呼吸困难、纳差等症,处方如下: 姜黄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 全瓜蒌0克,薏米仁30克,冬瓜仁15克, 杏仁10克,熟军6克,法半夏10克, 陈皮10克,苍术15克,桔梗10克, 鱼腥草30克,芦根15克,连翘15克, 金银花15克,滑石15克,葶苈子10克, 桃仁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服用7天。 「瓜萎皮」中分得的总氨基酸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瓜蒌水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僵蚕含促蜕皮甾醇及一种白僵菌黄色素,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 「姜黄」含有的姜黄素、姜黄素类似物及挥发油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等活性。 「薏苡仁」含有薏仁酯和薏仁多糖,能显著促进机体产生抗体,促进淋巴细胞分化,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号方 开窍固脱,解毒救逆。用于危重症期,高热、神昏谵语、烦躁,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辅助通气等症。 四逆加人参汤合安宫牛黄丸或人参15克、制附子15克,甘草10克,石菖蒲10克送服安宫牛黄丸。 每日一剂,服用7天。 根据病情,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口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治疗。加强其心肌收缩力,增加收缩幅度和加快频率的作用,有纠正低血压的作用。 「石菖蒲」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细辛醚及黄樟油素、α-细辛脑、β-细辛脑,具有具有镇静、抗惊厥、镇咳祛痰、解痉等作用。 6号方 益气养阴,补肺通络。用于恢复期患者干咳,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口干,乏力,处方如下: 沙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人参15克,莱菔子0克,丝瓜络15克, 橘络5克,苏子10克,浙贝10克,杏仁10克, 黄芩15克,生甘草10克,桑叶10克, 天花粉15克,玉竹10克,扁豆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服用7-15天。 「沙参」可以提高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T细胞数,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并有一定祛痰作用。 「五味子」醚提取物有镇咳、祛痰作用,挥发油及五味子素有镇咳作用,其酸性提取物部分有明显祛痰作用。 「麦冬」含有皂苷、黄酮、氨基酸和多糖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免疫及镇咳等作用。 中医认为“正气”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进机体康复最根本的要素,疾病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可以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防治原则,效果一定会更好。 事实上,目前中医药不仅在预防该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且有些患者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神操作:针灸高手一线抢救患者,两分钟立竿见影!来源:“凤凰中医”作者/草民插头 新型肺炎患者,从呼吸急促到摘氧气瓶两分钟,立竿见影!厉害了,中医就是这么牛~!中国针灸学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一版)》■来源 中国针灸学会 国医大师熊继柏谈《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国医大师,湖南省防治新型肺炎中医药高级专家组顾问熊继柏同志们,大家好!我受湖南省防治新型肺炎领导小组和中医高级专家组的委托,来给大家讲一讲有关中医药防治的方案。这个方案是我们湖南省中医药高级专家组共同研讨,而且是经过多次研讨才拟定的,并且一直在中医药管理局两位局长的亲自组织领导下,确定的方案。 首先我们要对这次新型的肺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次的新型病毒肺炎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发病迅速,传播很快,传染性极强。第二个特点,所有的病人基本上是同样的主症,发热,咳嗽,然后气喘。而且病势发展很猛,一开始仅仅是发热,咳嗽甚至还兼有一些肠胃道的症状,然后迅速进入重症期,一到重症期就是高烧、暴喘甚至有呼吸衰竭,这是一个共同的症状特点。第三个特点,发病季节是在去年也就是我们讲的己亥年,大雪、冬至之后,直到现在。 根据这三个特点,我们首先要弄清四条,哪四条呢?第一条中医学上叫什么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没有这个病名,我们必须搞清中医应该称此病为什么病名?这是第一个要搞清楚的。第二条,病因是什么?第三条,病邪性质是什么?第四条,病变的部位是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病机,包括病因、病性、病位,概而称为病机。所以我想就这四点做一点解释。 首先要弄清这是一个什么病?它是一个传染病,它不是一般的外感病,更不是一般的杂病,首先要明确它是传染病。传染病中医称为什么病?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刺法论》中讲:“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避其毒气,天牝从来。”这段原文告诉我们这个病是个疫病,疫病就是相互传染,无论老少都是同样一个病症,就称为疫病。在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专门讲了温疫。他说“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疫是自然界疫疠之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就是讲的传染病。从这两条原文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古人已经认识到传染病称为疫病。所以毫无疑问这个病就是属于疫病。 它的病因是什么?病因刚才前面提到的是疫疠之气,清代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一个是疫疠之气,二个是秽浊之气。《黄帝内经》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是什么?就是鼻子。说明是从呼吸道传染的传染病。这不是一般的常见病,根本不是一般的外感病邪。关于病名,我们要确定它是疫病。它的病因是疫疠的毒气。 第三点就是病邪性质。关于性质我想多讲几句,因为这个病发在冬天,有人认为这是伤寒,是感受寒邪发的病,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啊,是冬天发的病,而且病人一开始确实有一点点恶寒的表现,发热恶寒似乎是伤寒,但是要明确,什么是伤寒?伤寒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伤寒论》是广义的,《伤寒论》中的太阳伤寒是狭义的,无论是广义和狭义,我们看看原文。《难经》讲“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五个哪一个是传染病?不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太阳篇讲伤寒,那是讲狭义的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大家想想这是传染病吗?这肯定不是传染病。所以我们讲的伤寒不是传染病,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吴又可《温疫论》曾经专门讲过“伤寒不传染,时疫多传染,伤寒邪从毛窍入,时疫邪从口鼻入。”这就说明两点:第一点我们讲的伤寒不是传染病,而疫病是传染病;第二点,伤寒邪是从外表进入的,是从体表毛窍进入的,而温邪、疫邪他是从口鼻传入的,这就明确了,疫病不能讲成伤寒,这是一个理由。再一个理由,都认为冬天的发病就是寒邪,这一点大家要明确,这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素,按照《黄帝内经》运气学的规律,己亥年啊,亥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厥阴风木之气也就是风气,是主上半年的客气变化,主要的是第三步,下半年是少阳相火之气在泉,在泉之气就是主的第六步。第六步是什么时间呢?从大雪开始,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再是立春,这个阶段在去年它的客气是什么气呢?是少阳相火。客气就是干扰之气,就是异常的气候变化,也就是火热之气的干扰,当然这只是运气规律。在这种火热之气的干扰下,如果气候确实有特殊的变化,那么就容易发生疫病。《黄帝内经》中曾经专门指出,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也专门指出过,《黄帝内经》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讲厥阴司天之年终之气,“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人们感到温暖舒服,那就是一个暖冬。“其病温厉。”就容易发生传染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面引用的原文,他改了一个字,省略了一段话,他讲:“厥阴司天之年终之气,民病温厉。”这就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在厥阴司天这个年份,最后一步是少阳相火在泉,受火热之气的异常干扰,那就是应寒而不寒,变成一个暖冬。如果这个时候气候的反复很大,就容易发生传染病。那是不是每逢亥年就发传染病?不是,它必须根据当时的实际气候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这样讲“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时间是有固定的规律的,但是气候他不是绝对不变的。我从去年冬至节气前开始就密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5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瘟疫面前说麻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