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药童

写于迎春花开的北京

文中三则外感案告诉我们:医生有时要有定力!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

临床医案三则

作者/张扣启大夫整理/小药童

—1—

案例一

刘X,男,10岁,体重45kg。初诊:年11月24日。昨晚开始发热,体温39℃,未服药。今晨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9.5℃,恶寒,无汗,胃不适,口臭,便干,舌红苔黄厚腻,脉浮紧。予葛根汤加味:处方 

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0g

白芍10g灸甘草6g石膏30g

槟榔10g炒莱菔子15g

生姜15g大枣4枚

一剂,水煎顿服。中午十二时服一剂,汗不出,发热如前。嘱再服一剂。下午四时服第二剂,仍无汗,热不退。晚八点,体温41℃,嘱再服一剂,服后喝热开水一杯,盖被取汗。40分钟后头汗出,继之全身小汗出,热渐减,一夜安睡。复诊:年11月25日:体温37.2℃,略有恶寒,仍有小汗出,干呕,头晕,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脉浮数。予柴胡桂枝汤:处方 

柴胡15g半夏10g太子参15g

黄芩10g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6g槟榔10g炒莱菔子15g

生姜15g大枣4枚

二剂。26日晨反馈:上药服一剂,诸证悉愈。

讨论

一诊发热,恶寒,脉浮紧是寒邪在表,舌红苔黄厚腻是兼有内热食积,为大青龙汤证。但该小孩曾有快速性心律失常,故不敢用大量麻黄,选用了葛根加石膏汤,外散表寒,兼清郁热。加槟榔,莱菔子消食导滞。连服两剂,汗不出,考虑可能是家属因小儿服药困难,煎药太少(约ml左右),或是寒郁较重,药物剂量相对不足所致。虽服两剂,症状同前,并未出现坏症,仍可再汗,不敢再加麻黄量,用喝热开水,覆被保暖等助汗措施,汗出热减。二诊仍有小热,汗出,干呕,头晕,舌红苔腻,为表邪未尽,邪入少阳,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而愈。

—2—

案例二

刘X,男,25岁。初诊:年12月25日。发热一天,体温39.4℃,伴恶寒,无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咽部不适,烦躁不宁,舌淡苔白,脉浮紧。予大青龙汤:处方 

麻黄20g桂枝10g杏仁10g

生石膏30g炙甘草6g生姜15g

大枣4g桔梗10g

二剂,水煎顿服。二诊:年12月26日,服上药两剂,头及背微汗出,热不退,体温39℃,恶寒,身痛,咽痛较前更重,舌淡尖红苔白,脉浮紧。查:扁桃体不大,略红。予大青龙汤再汗:处方 

麻黄30g桂枝15g杏仁10g

炙甘草6g生石膏60g连翘15g

板兰根30g生姜15g大枣4g

二剂。上药服一剂,大汗出,诸症悉解,止后服。

讨论

一诊大青龙证无疑,但服之小汗出而热不退,为病重药轻,不能畅汗。二诊表邪未去,里热渐起,故加重原方剂量,仍用重剂大青龙发表清里,加连翘,板兰根清热解毒利咽,而得畅汗,表里俱解。

—3—

案例三

张x,女,9岁。初诊:年12月8日。昨晚开始发热,体温39℃。今晨就诊时,体温39℃,恶寒,无汗,舌淡苔白,脉浮数。予麻黄汤:处方

麻黄10g桂枝10g

杏仁6g炙甘草6g

一剂顿服。中午服一剂,汗不出,发热依旧。晚六时,症状同前,续服一剂。但服后即吐,几无进药。自服西药,晚上热稍减。二诊:年12月9日。仍发热,体温39.2℃,恶寒,无汗,扁桃体肿大,有脓点,但不痛,舌淡苔白,脉浮数。予清咽利膈汤:处方

荆芥5g防风5g黄芩6g

川连3g银花15g连翘10g

芍药6g桔梗6g牛子6g

栀子6g玄参10g大黄5g

石膏30g板兰根15g柴胡15g

五剂。首日及次日各服一剂半。年12月10日晨反馈:服上药一剂半,昨晚热退,扁桃体脓点消失,精神转好。续服余药。

讨论

一诊发热,恶寒,无汗是寒邪在表,服麻黄汤不得汗。晚六时,症状未变,再汗,惜服药呕吐,仍不得汗,热不退。二诊时仍发热,恶寒,表证仍在。但扁桃体肿大,化脓,说明邪已入里化热。为表寒里热之证,且表证轻而里热重,用清咽利膈汤,以治里热为主,兼以解表,表解里清,迅速退热。推荐阅读

运用千古名方桂枝茯苓丸治崩漏,经验都在这,速来学习(医案)

73岁ICU昏迷发热患者,3剂中药转危为安!中医如何做到的?

—THEEND—

▍版权声明:

?作者:张扣启老师。编辑:小药童。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中医知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