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药物有六味、八性、十七效,前者与后者耳熟能详,然“八性”虽常常说到、用到,但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今天分享近代名家赵心波老师对中药的认识,一起来学习下吧!

凡物可以治病者皆谓之药。

古人以草、木、虫、石、谷为五药;至于菜、介、禽、獸、入之入药者,其类较少,但仍须以八法来区别。

何谓八法?即药体、药色、药气、药味与药形、药性、药能、药力。前四者天然之质,后四者由推测而得。

凡动、植物、矿物等各物能具此八者方足为药。

验其体、观其色、嗅其味,而后推其形、察其性、原其能、定其力,则厚、薄、清、浊、缓、急、躁、静、平和、酷、锐之性,及走经、主治之义乃可全面。

01药体

体质不同,功用便异。

如苗主升;根主降;头身主补;茎主通利;枝达四肢;叶多主散;花属阴;子主降又能生;仁主补又能润利;蒂主宣;皮主表散;肉主补;汁主润利;

中空者,主宣兼通利;内实者,主攻里走下;大者性缓;小者性猛且锐;通者兼能行气;湿者润燥;滑利者滑下利窍。

02药色

青色入肝胆;赤色入心与小肠;黄色入脾胃;白色入肺与大肠;黑色入肾与膀胱。

03药气

药气有体气与性气之別。

体气:羶气入肝;臊气入心;香气入脾,香能疏散,且醒脾阴;腥气入肺;臭气入肾。

性气:如厚、薄、缓、急、躁、静、猛、烈、酷、锐等。

04药味

酸味,入肝走筋膜,主收敛;苦味,入心走血脉,主通泻,能燥湿,能直降,能解毒;甘味,入脾走肌肉,能和缓,能补能润;辛味,入肺走皮毛,能疏散,能祛风,利窍燥湿;咸味,入肾走骨髓,能软坚,能凝结,能下沉;淡味,入胃,主下渗。

以上甘、辛属阳。甘、淡之中有寒性者属阴,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酸、苦、咸属阴,出下窍,走五脏,行六腑。

而一味药之中,又有如升、降、浮、沉、定、守、走、破之类特性。

05药形

辨其形状、实质,如枸杞、抽葫芦、连翘等,取其象形。

06药性

寒、热、温、凉、清、浊、湿、燥。

寒主沉,热主浮,温主补,凉主清,湿主润,燥主化湿。

清浊有以下之分:

清中清品,可清肺气,有助天真,如沙参、石斛、白菊、贝母;清中浊品,可健脾阴,荣华肤腠,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浊中浊品,可滋肝肾强筋骨,如熟地、首乌、山萸、枸杞;浊中清品,可补心血,宁养神志,如丹参、枣仁、柏仁、麦冬。

辛、甘可发散,酸、苦可涌泄,清可渗湿,咸可沉下,生者多升,熟者多降。

07药能

升、降、浮、沉、补、走、破之类,皆属药能。

08药力

药力即补可去弱,泻可去闭,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腻,涩可去脱,燥可去湿,寒可去热,热可去寒,雄可走散,锐可下行,和可安中,缓可制急,平可制养,静可制动,皆药力之作也。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品种,分上品种为君药,中品种为臣药,下品种为佐药。

上品多无毒主祛病、轻身、益气;中品或有毒或无毒,主流通经脉,祛邪;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坚积除痼疾。

:本文选摘自《赵心波——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景斌荣、葛安霞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精彩:

经方高手:擅用麻黄的9大药效(附单味用药禁忌)

简明舌脉要诀,学会这些辨证也没那么难!

滨州李希双:旋覆代赭汤治疗打嗝案

问诊、复诊扫一扫

购书可以添加或下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