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盗汗、寝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历史沿革:

①《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即所谓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还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②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③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

④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阳虚、湿、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⑤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⑥清代:

a.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b.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讨论范围:

本节着重讨论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至于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若因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根据汗证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汗证常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导致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出汗,或汗液不能自藏而外泄。

一、病因

1.病后体虚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或因表虚卫弱,复加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2.情志不调

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汗液外泄。或因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汗泄。亦有因忿郁恼怒,气机郁滞,肝郁化火,火热逼津外泄,而致自汗盗汗者。

3.嗜食辛辣

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二、病机

汗证形成原因:

①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

②由于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

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

病机转化: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如邪热郁蒸,久则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湿热。虚证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病理变化: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若汗证持续时间较长,常发生精气耗伤的病变,以致出现神情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

一、诊断依据: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二、病证鉴别

1.汗证与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滴,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

2.汗证与战汗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汗证:阴阳失调、营卫不和。

3.汗证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表现。

联系:黄汗可以为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一、辨证要点

要辨清阴阳虚实。

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病程转化:病程较久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二、治疗原则

汗证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1.明辨伴随症状,整体调治。

汗证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证同时并见,也是虚劳、痨瘵、失血、妇人产后血虚等病证中的一个常见症状。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2.辨别气虚、阴虚、血瘀,重视活血化瘀。

一般情况下,自汗多属气虚,盗汗多属阴虚,但也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因而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

临证还可见瘀血引起自汗盗汗者,如《医林改错》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故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6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