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伤寒第26期麻黄升麻汤
中科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qwzj/ 古往今来的名医大家,无不熟读经典。而“读经典,做临床,跟明师”则是成为“明医”的不二法门。因此,弘医太学即日起推出“书香弘医”栏目,邀大家一起品读中医经典。四大经典中,我们先从《伤寒论》开始。 学习《伤寒论》的方式和角度有很多,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为之注释者,大有人在。其中提出“以方归类”的,则以清人徐灵胎为代表。在这里,我们仅以类方的形式邀大家一起学伤寒。 .5.1第26期 原文及方解 原文第条。 药物组成(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麻黄二两半(7.5g、去节),升麻一两一分(3.8g),当归一两一分(3.8g),知母十八铢(2.3g),黄芩十八铢(2.3g),萎蕤十八铢(2.3g),芍药六铢(0.8g)天门冬六铢(0.8g、去心),桂枝六铢(o.8g、去皮),茯苓六铢(0.8g),炙甘草六铢(0.8g),石膏六铢(0.8g、碎、绵裹),白术六铢(0.8g),干姜六铢(0.8g)。 方歌 麻黄升麻桂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方解 麻黄、升麻发越误下内郁之阳邪,为方中之主药;黄芩、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天门冬、萎蕤、当归、芍药育阴养血,以防发汗劫阴之弊;桂枝、干姜温阳以治下利;白术、茯苓、甘草补脾气以扶正虚。本方发越阳郁之邪以外出,又能育阴以清上热,温脾而治中寒。虽为补泻兼施、寒热并用之法,但偏重于升发邪气为主,故名麻黄升麻汤。 Planoftheday 爱学习 爱生活 爱自己 选注 《医宗金鉴》:“下寒上热,若无表证,当以黄连汤为法,今有表证,故立此方,以示随证消息之治也。升麻、萎蕤、黄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举走上清热之品,用以避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黄、桂枝、干姜、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温散之品,用以远上热,且以和内也。分温三服令尽汗出愈,其意在缓而正不伤,使邪而尽除也。脉虽寸脉沉迟,尺脉不至,证虽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其原非纯阴寒邪,故兼咽喉痛、唾脓血之证,是寒热混淆、阴阳错杂之病,皆因大下夺中所变。故仲景用此汤,以去邪为主,邪去而正自安也”。 尤在泾:“伤寒六七日,寒已变热而未实也。乃大下之后,阴气遂虚,阳气乃陷,故寸脉沉而迟。阴气虚,故下部脉不至。阴阳并伤,不相顺接,则手足厥逆。而阳邪之内入者,方上淫而下溢,为咽喉不利,为吐脓血,为泄利不止,是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冷热亦复混淆不清矣。是以欲治其阴,必伤其阳,欲补其虚,必碍其实,故曰此为难治。麻黄升麻汤合补泻寒热为剂,使相助而不相悖,庶几各行其是,而并呈其效。方用麻黄、升麻,所以引阳气发阳邪也,而得当归、知母、萎蕤、天冬之润,则肺气已滋,而不蒙其发越之害矣。桂枝、干姜,所以通脉止厥也,而得黄芩、石膏之寒,则中气已和,而不被其燥热之烈矣。其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则不特止其泄利,抑以安中益气,以为通上下、和阴阳之用耳。” 胡希恕:“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即促而沉迟的脉,为表未解而里虚且寒之应;咽喉不利吐脓血者,为邪热不得外解,而反壅逆于上也;手足厥逆,泻利不止者,津血不足,胃气亦虚也;此乃正虚邪实,表里俱困,已属误下的坏病,救表救里,补虚攻邪,颇难措手,故谓难治,亦只有随证用药,以麻黄升麻汤主之。” Planoftheday 爱学习 爱生活 爱自己 按语 刘渡舟:柯韵伯、丹波氏及山田氏等人怀疑非仲景之方。他们认为: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及咽喉不利、唾脓血等证,已是下厥上竭、阴阳离决之候,因断言“此证此脉,急用参附以回阳,尚恐不救,以治阳实之品,治亡阳之证,是操戈下石”。我们认为:本方所主,是伤寒误下之后,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阳气并于上,则有咽喉不利、吐脓血的热证;脾气因虚而下夺,则有泄利不止的虚寒之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是阴阳错乱,阳气郁而不伸之象。虽然亦有下后伤正的问题,但决非阳气竭绝之候。同时,本证兼有火热之邪内踞于上的咽喉症状,所以辨证用药决不能执定在寒热一个侧面上。 仲景治寒热错杂证,归纳起来有四:乌梅丸寒热并用,但偏于酸收,治疗蛔厥、久利寒热错杂之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但偏于苦降,治疗寒热吐逆之证;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的寒热并用,皆在于调和中气,治心下痞等证;麻黄升麻汤的寒热并用,却偏于升散阳郁之邪为其特点。 本方药味较多,组方又比较复杂,然而选择的药物及用量大小,却颇具分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Planoftheday 爱学习 爱生活 爱自己 医案选读 李梦如子,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泄,治之愈。 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挟血,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次,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病似有似无。 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继因雨阻,寓李宅附近,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泻频仍,脉忽变阴。 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证也。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痰,是下虚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痰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并。脾弱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盛,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节痛各证仍在。热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本方组成,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利痰脓;明日即可照服此方。 李终疑脉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勿用。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愈。 (摘《伤寒论释译》第页) "TAKELIFESERIOUSLY" 往期推荐 品读伤寒第25期 麻黄附子甘草汤 品读伤寒第24期 麻黄细辛附子汤 -END- 文案:《新编伤寒论类方》 图片:弘医太学 编辑:七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5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及温胆汤临床应用实用
- 下一篇文章: 伤寒论麻黄升麻汤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