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皆是参考方,用药请遵医嘱,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自古就遵循天人相应的法则来诊断和治疗,以人应天、以病应天、以方应天,《伤寒论》中有东方青龙汤,西方白虎汤,南方朱雀汤,北方玄(真)武汤(避唐玄宗之嫌,所以改名真武),中央黄土汤,由于历史原因,四象之汤的朱雀汤和玄武汤被改了名,今查阅众多资料考证,终于整理完备。

四象之汤,针对各种表症,小病不除,大病生焉,所以个人以为,作为中医爱好者,四象之汤是必学之方,下面一一详细介绍,药方需辩症而用,方中剂量仅供参考,请遵医嘱,否则后果自负..

主治:外感风寒,发汗散寒.

一:组成

麻黄(去节)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9g,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歌云: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二:用法

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ml),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三:功效: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四:主治: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五:加减原则

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六:药性解析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七:辩症-禁忌

本方发汗作用强烈。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若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应当禁用。临床应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因出汗过多而伤身。现代医家认为,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乱。麻黄是大青龙汤的主要药物,过量服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特此提醒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一:组成

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歌云: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二: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三: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四: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五:加减原则

若是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六:药性解析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五味子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七:辩症-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主治:内有烦热,清热生津

白虎汤虽然只有4味药,却互相配合,在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色的基础上,成为清热泻火的经典名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一书。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外感热病,当推白虎汤,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

一:组成

石膏一斤,碎(20g),知母六两(18g)甘草炙(6g)粳米六合(9g)

二: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功用

清热生津,解郁热烦渴.

四:主治

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五:药性解析

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七:辩症-禁忌

《伤寒论》: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医方考》: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不救,又东垣之所以重戒矣。

《温病条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烦谒者,不可与也;不汗出者,不可与也。

布衣搜集整理于戊戌年乙丑月己酉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