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医案两则
医案系列1-盗汗 盗汗,症状名,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睡中出汗,醒后即止。教材资料多认为盗汗与阴虚关系密切。《医略六书·汗病》:“盗汗属阴虚……盗汗乃睡中汗出,醒则汗收,因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则表无护卫而营中之火独旺于外,蒸腾汗出,醒则卫气行阳而气固于表,其汗乃止,多见于虚劳之人,宜养阴清热。热盛者,当归六黄汤,阴虚者,六味地黄汤。” 然历代医家对盗汗有不同见解,认为阳虚、气虚、血虚、肝热、湿热、外感热病等亦可导致盗汗的发生。《伤寒明理论·盗汗》:“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丹溪心法·自汗》曰:“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若睡中盗汗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张氏医通·盗汗》:“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二妙散加白术、防风、牡蛎……伤寒阳明少阳证盗汗,柴胡、葛根随证主治。” 盗汗一症,临床病因还是颇多的,需辨证而论治。下边小编记录两则临床小医案,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01 案例一 杨女士,女,31岁(初诊时间年2月11日) 主诉:夜间盗汗3月余。 患者诉近3月出现夜间出汗,一般在夜间3点汗醒,后难入睡。医院检查多项指标,除血常规中有两项指标轻微异常外,余未见明显异常,医生建议去转看中医治疗。饮食胃口尚可,月经lp:1.23-1.25,月经量少,色黑,痛经,自觉小腹冰冷,夜间有时会冷醒,四肢不温,怕冷明显,诉2月前做了几次艾灸,精神状况稍有好转,近段时间精神状态一般,二便调,舌质极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弦,双尺无力。舌下络脉曲张。 诊断:盗汗 处方:1、乌梅丸加减*7付 乌梅15制附片12细辛3 黄连6黄柏10当归15 人参15花椒6干姜10 桂枝10黄芪30浮小麦30 煅龙骨20煅牡蛎20肉桂10 阿胶10吴茱萸6炙甘草10 2、建议病人有时间一周2-3次艾灸关元、神阙穴、三阴交30分钟-1小时。 病者反馈情况: 按: 夜间3点左右,属丑时,为厥阴肝经所主,三阴递进,吴师在《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中谈到,夜间1点以后为厥阴病欲解之时,可能会出现、腰痛、口渴、失眠、瘙痒、消化道不舒等症状,考虑到患者每次盗汗发生在夜间3点左右,而且常常汗醒,难入睡,考虑从厥阴论治。李士懋李老言:厥阴亦有阴阳之进退转化,寒化则阴霾充塞,肢厥、畏寒、躁无暂安,吐利,汗出,内拘急,四肢痛,脉则转微,弦中更显细微无力之象;若热化,则口渴咽干,口伤烂赤,心中热痛,便脓血等,脉则弦数。阴阳之进退,亦依脉象之变化为重要依据。故结合舌脉辨为厥阴寒化,予以处方乌梅丸加减。 方解: 乌梅丸中桂、辛、椒、姜、附等温煦肝阳,以助升发;连柏清其阳郁之热,寒热并用,燮理阴阳;人参补肝之气,当归补肝之体,乌梅敛肝之真气。患者汗出明显,遵吴师“直取其病,随证加减”之理,加入黄芪、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患者腹部怕冷明显,固加入肉桂,附子配肉桂取金匮肾气丸之理,以温其下焦肾。患者服药后出现打屁、昏沉、全身憋闷不透气症状,一则考虑其阳气未复,二则考虑阿胶过于滋腻,虚而不能受补,2月18日嘱患者将阿胶剂量减至5g/天,方中虽用温药颇多,但患者服药期间大便稀溏,考虑寒邪由此出。很多患者认为用桂附之品一定易上火,拒用温药,其实不然也。 02 案例二 付女士,女,31岁(初诊时间年3月11日) 主诉:夜间盗汗2月余。 患者诉夜间上半身出汗明显,不粘,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诉前几日感冒,吃了西药(不详),现只有部分咽喉症状。Lp:2.19-2.22,月经量较上次减少,饮食胃口尚可,夜寐尚可,口微干,查:体型微胖,右侧扁桃体Ⅰ°红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数小滑。 诊断:盗汗 处方:桂枝加黄芪汤合牡蛎散加减*7 桂枝10白芍15黄芪50 煅牡蛎30麻黄根15浮小麦30 大枣10生地黄20牡丹皮10 地骨皮10当归10川芎6 牛蒡子10桔梗10蝉蜕6 法半夏10生姜3片炙甘草10 病者反馈情况: 按: 桂枝加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共有两处。《金匮要略·黄疸病》:“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用此方多治疗黄汗,黄汗病机多为湿郁肌腠,营卫不和,卫表不固所致,桂枝加黄芪汤可调和营卫,宣畅阳气,补益肌表,考虑患者脉小滑,盗汗出,此方应亦可用,牡蛎散为治疗虚劳盗汗最常用处方之一,故合用之。 方解: 桂枝加黄芪汤,方中桂枝温阳行水;芍药泄心火,敛阴气;桂枝、芍药调和阴阳;黄芪益气固表;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牡蛎敛阴止汗镇惊;浮小麦敛心阴,止虚汗;麻黄根专于止汗。考虑患者脉小数,咽部有红肿,便加以牡丹皮、地骨皮、牛蒡子、桔梗、蝉蜕、法半夏之类,以缓解咽喉不适,加入当归、川芎养肝之体,生地以滋阴,合当归六黄汤之义,《医宗金鉴》言: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合阴液得其养也。盗汗本为阴液耗损,故加而补之。 堂主有些懒,3-4月才出一篇推文,日后需多反省呀! 前两日,见一推文,医生火车上情急之下治病救人需签字、出示资格证、被录像,颇有所感:医者,仁也。没有哪个医生无德到不希望自己的病人早日康复,没有哪个医生铁石心肠到无视病患痛苦而不去救治,我们是诵读《大医精诚》、《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誓者们,我们都在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与责任。但我们也有父母朋友,想着在执业或是救治病人时,家人还要担心我们的人生安全,救—不救—救,这是怎样一种心境?作为医者,按理不应该有这样“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纠结,不是吗? 图:藏七 文:藏七 注:图五为吴雄志教授《重订伤寒杂病论》中绘图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医方剂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6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病养生都要顺应大自然的节律补土派语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