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

儿童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学“感冒”、“咳嗽”及“肺炎喘嗽”等范畴。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发挥中医药预防、治疗与康复特色优势,结合本轮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的临床特点,制订本方案,供临床参考使用。

第一部分预防方案

一、一般预防

避寒保暖,适时增添衣物,切忌汗出当风;合理饮食,宜清淡,忌油腻,保证充足营养;作息规律,适当活动,减少聚集,勤开窗通风换气。

二、食疗预防

针对儿童不同体质,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辅助预防。对于平素易于食积,有口气,腹部胀满,大便酸臭或便秘,或夹有食物残渣的食滞质儿童,可以食用山楂、麦芽、陈皮、莱菔子等消食导滞;对于体型偏胖,不喜活动,汗多而黏,大便不易成型的痰湿质儿童,可以食用陈皮、茯苓、生薏苡仁、赤小豆等化痰利湿;对于平素容易感冒,面色萎黄,自汗便溏的气虚质儿童,可以食用黄芪、党参、山药、大枣等健脾补气;对于形体偏瘦、急躁易怒、手脚心热、盗汗便干的阴虚质儿童,可以食用西洋参、玉竹、石斛、百合等养阴生津。

注:食疗预防时间建议3~5天。

三、中医特色疗法预防

(一)小儿推拿

适应体质:气虚质、痰湿质、食滞质。

推荐穴位:腹、足三里、脊柱等。

功效:调和脏腑、健脾和胃。

操作方法:摩腹~次,揉足三里30~50次,捏脊5~7遍。大便干加清肺经、清大肠经;脘腹胀满加揉板门;汗多加补脾经。

(二)中药足浴

适应体质:气虚质、痰湿质。

推荐药物:黄芪、炒白术、炒苍术、防风、白芷、石菖蒲、藿香、桂枝、陈皮等。

功效:补气固表,芳香化湿。

操作方法: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煎煮,大火烧开10分钟转中小火30分钟取汤毫升,置于专用足浴盆内,加凉水调节温度为37℃~40℃,患儿取坐位,双足浸泡药液中,药液以浸泡过足踝为度,每次浴足15~30分钟,每日1次,以头身微微发汗为度。可根据地域不同选取不同功效的药物进行预防。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穴位贴敷、香佩疗法、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调理体质,未病先防。

第二部分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

病因分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责之于风、寒及热邪等,内因责之于肺脾气虚、卫外不固。病位主要在肺。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肺外合皮毛,邪气外袭,则成邪犯肺卫证。外邪入里,成风热(寒)郁肺证或外寒内热证。痰热互结,热壅血瘀,热重蕴毒,成痰热(毒)闭肺证或痰瘀闭肺证。病程迁延,耗气伤阴,而见阴虚肺热、肺脾气虚等热病后期诸证。

二、治则治法

初期、极期祛邪为主,恢复期以扶正为要。据证选用辛温发汗、辛凉解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通腑泄热及益气养阴之法。据地域及季节不同,可因时因地治宜。

三、分期论治

(一)初期

1.风寒束表证

症见:发热或未发热,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口淡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发汗。

推荐方药:葛根汤、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葛根汤常用药:葛根12g,炙麻黄6g,桂枝6g,生姜9g,炒白6g,大枣9g,炙甘草6g。

加减:咳嗽重者加前胡、清半夏;痰多者加陈皮、清半夏;烦躁者加生石膏。

若出现气急鼻煽等风寒郁肺证,可予华盖散。

常用中成药:三拗片、感冒清热颗粒等。

2.外寒内热证

症见:高热,恶寒重,无汗,流清涕,头痛,身痛,或咽痛,咳喘,烦躁,口渴,纳差,心下疼,呕吐,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浮紧或沉弦,指纹浮红或紫滞。

治法:解表清里。

推荐方药:葛根汤合大柴胡汤或大青龙汤。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常用药:葛根12g,炙麻6g,桂6g,生姜6~15g,炙甘6g,炒白芍6g,大枣9g,柴胡12g,黄9g,半夏6g,枳实6g,生大黄3g。

加减:便溏者去生大黄;热重者加生石膏。

常用中成药:杏贝止咳颗粒、防风通圣丸等。

3.风热袭表证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咽痛,流黄涕,咳嗽,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

推荐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银翘散常用药:金银花9g,连翘9g,竹叶9g,荆芥6g,淡豆豉6g,芦根9g,薄荷6g,桔梗6g,牛蒡子9g,甘草6g。

加减:咽喉红肿疼痛者加僵蚕、玄参;高热加生石膏、栀子;咳甚痰黄加浙贝母。

若出现咳嗽气急,鼻翼煽动等风热闭肺证,可予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常用中成药:热炎宁合剂、连花清瘟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清宣止咳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宝泰康颗粒、芩香清解口服液等。挟积滞者,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二)极期

1.痰热壅肺证

症见:高热,咳嗽喘促,喉间痰鸣,痰稠色黄,鼻翼煽动,面赤唇红,口干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涤痰,泻肺止咳。

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常用药:炙麻黄6g,苦杏仁9g,生石膏15~30g,全瓜蒌10g,黄连3g,清半夏6g,葶苈子10g,大枣6g,甘草6g。

加减:口干渴者加天花粉;痰黏稠者加川贝母;便秘、呕吐者加生大黄、竹茹。

若出现烦躁,壮热难退,鼻孔干燥,涕泪俱无,为热甚蕴毒之热毒闭肺证,可合黄连解毒汤;若出现咳嗽阵阵,目红面赤,兼见肝火犯肺证,可合黛蛤散。

常用中成药:金振口服液、小儿宣肺止咳颗粒等。

2.痰瘀闭肺证

症见:高热不退,咳声剧烈,或咳血,鼻翼煽动,胸高胁满,张口抬肩,或口唇发绀,烦躁不宁,胸痛,便秘,呕吐,心下疼,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舌苔黄厚腻,脉弦涩,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化瘀,开肺通腑。

推荐方药:千金苇茎汤、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常用药:芦根15g,薏苡仁9g,冬瓜仁15g,桃仁9g,柴胡9~15g,黄芩9g,赤白芍各9g,清半夏6g,生姜6~15g,炒枳实6g,大枣9g,大黄3g,桂枝9~12g,茯苓9g,丹皮6g,甘草6g。

加减:痰黏稠者加川贝母;热重者加生石膏;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者加安宫牛黄丸或小儿牛黄清心散。面白肢厥、呼吸不利可加独参汤或至宝丹鼻饲或灌肠。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咳片、小儿肺热清颗粒等。

(三)恢复期

1.阴虚肺热证

症见:低热,盗汗,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口渴,便干,纳差,面色潮红,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紫。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常用药:沙参9g,麦冬9g,玉竹9g,天花粉9g,桑叶9g,炒白扁豆9g,炙甘草6g。

加减:低热缠绵者加青蒿、地骨皮;久咳者加百部、炙紫菀;食少纳差加焦山楂、炒麦芽;汗多者加浮小麦、煅牡蛎。

常用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等。

2.肺脾气虚证

症见:久咳无力,动则益甚,低热起伏,面色少华,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补脾益肺,化痰止咳。

推荐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常用药:党参(人参)6-12g,炒白术9g,茯苓9g,五味子6g,麦冬9g,陈皮6g,姜半夏6g,紫菀9g,炙甘草6g。

加减:纳差加厚朴、炒麦芽;汗多加炙黄芪、煅牡蛎;便溏加炒山药、炒白扁豆。

若后期复查肺部影像学显示实变面积仍较大,证属气虚血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若气虚、阴虚皆备,可予竹叶石膏汤。

常用中成药:黄龙止咳颗粒等。

注:要密切    统 筹:王 鹏 郭子轩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丰舒潍

编 辑:皇甫胜彬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1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