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桂,川桂枝,桂枝木,桂枝尖。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浮。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本品发汗之力缓和,能调营卫之气,多适用于表虚感冒。温经通阳较强,配黄芪温经通阳以助气化。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脘腹冷痛、经闭痛经、关节痹痛等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故可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等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异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水肿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水肿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之蓄水证,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奔豚: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以助阳化气、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

1.桂枝解肌散寒发表力专,炒桂枝温里去寒化湿力胜,蜜炙桂枝温中补虚润燥力强。

2.肉桂与桂枝,同源于桂树,一为厚皮,一为嫩枝,均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之功。然肉桂辛大热,守而不走,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补肾阳,可引火归原;桂枝辛甘温,走而不守,长于发汗解表,入上焦补心阳,能止心动悸。

1.配芍药:桂枝辛甘温,走表则辛温发散,入里则甘温补虚;芍药苦酸微寒,苦酸清热,酸寒敛阴。桂芍相合,一辛温发越阳气,一酸寒收敛营阴,一刚一柔,一阳一阴,一散一收,相互为用。既能发散风寒,又能调和营卫,散敛相兼、补泻兼顾,主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或营卫不和自汗者。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2.配麻黄:麻黄偏于肺经气分,辛开苦泄,遍彻皮毛,专发汗而散寒邪;桂枝偏入心经血分,辛甘温煦,透达营卫,能解肌而去风邪。两者配伍,既入卫,又入营,解肌发表,温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发汗而解。

3.配甘草:甘草甘平,补脾缓中,益阴生阻,调和诸药。桂枝配甘草,专行营分而走里,辛甘发散为阳,辛从甘化,阳中有阴,补营气,益心气,通心阳,善治心悸、脉结代诸症。

4.配大黄:大黄苦寒沉降,峻下实热,荡涤肠胃,走而不守,号称将军,又有通瘀行血之功。二者相配,寒热并用各得其妙。

5.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大毒,纯阳燥烈,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有回阳救逆、峻补元阳、散寒之功,彻内彻外,果有真寒,无所不治。二药相伍,两阳相加,温经脉、通关节、散沉寒,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烦疼,不能转侧,屈伸不利,又可温通血脉,治阳虚阴凝,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之证。用于阳虚水肿,可通阳化气;阳虚感寒,可助阳发表,无大汗亡阳之虞。

6.配桃仁:桂枝辛温,归心经,有温通经脉之功;桃仁性温,活血祛瘀。两药配伍,增强活血通经之功,用于瘀血内阻所致痛经、经闭、头身疼痛等。

7.配白术:桂枝甘温,温补脾肾,助阳化气行水;白术甘温,补气健脾、利水。两药合用,能扶脾阳、补脾气、利水湿,善治脾阳虚,痰饮内停所致眩晕、心悸。也常用于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

8.配茯苓:桂枝甘温,温补脾肾、助阳化气行水;茯苓甘淡,渗湿利水。两药合用,既温脾肾助气化,又利水以除水湿,主治痰饮内停所致眩晕、心悸;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

煎服,3-9克。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血热妄行诸证均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将原药除去老枝,浸2-6小时,中途淋水,润透,切极薄片,晒或低温干燥,筛去灰屑。蜜炙桂枝:取桂枝净片,用20%炼蜜拌炒,至蜜汁吸尽。本品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以质嫩、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别录》:“牡桂,无毒。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生南海。”

《药性本草》:“去泠风疼痛。”

《珍珠囊》:“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

《本草衍义补遗》:“横行手臂,治痛风。”

《汤液本草》:“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

《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实用临床常用中药》,在继承其它经典教材、著作的基础上,从理论框架、概念范畴、编写体例、内容筛选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完善和改进,力争体现编写特色。《实用临床常用中药》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临床中药学概述、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用药方法和中药合理应用四章,基本上明确和涵盖了临床中药学的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中药及其相关概念给予了新的定义;增补了中药的“功能药性”,发展和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系统阐述了中药的用药方法及中药合理用药,形成了一套新的中药应用理论体系;构建了新的临床中药学理论体系和框架。各论从现行统编教材、及各类药学文献,选择收录多种常用中药。按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二十一章系统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功效主治、用药要点,其中用药要点包括对证、配伍、注意事项等内容。每味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年版及有关各省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及有关文献为正名、别名,并注明出处;药物来源部分介绍原植物的中文名、药用部位及主要产地、采集和炮制方法;并以、临床用药实际为准,规范药物的别名,并逐项介绍药性、功效、功效特点,功能主治,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以及与相似药物的鉴别应用;并有选择地介绍了药物相关功效的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介绍成人一日内服剂量及方法,对炮制后功效有变化者说明区别用法,对有毒药物剂量的标定严格执行法定标准,注意安全有效;本书将药物的炮制品单独分列一条,详细介绍不同炮制品的功效、主治病证,并介绍了各炮制品的简要炮制方法,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炮制品的区别与联系;从证候、配伍、妊娠、饮食禁忌等方面介绍使用注意;从药物基原、炮制不同、功效相近、名称相似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比较,介绍鉴别用药;参考资料引用了古籍摘要,摘录有关本草文献,或印证功效主治,或阐明药性精髓,或介绍用药心得,以继承传统经验,以展示中药现代应用进展,反映当代用药水平,突出了临床实用性。附录部分有:药名拼音索引,以方便读者查找。

购买书籍,请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10312.html